拖拉机游戏

嵩明红军长征路线东村游记

红军长征过嵩明

红色纪念馆党旗

红色纪念馆老物件

东村民居

东村拖拉机

东村路标

胡若瑛塑像

东村标语

胡若瑛故居看东村

辛丑年暮秋,疫情又发,余赴时艰,满月之时而去,下弦月之后而回。疫情不退,已快两载,监管场所警察家庭被隔离在时光两端,岁寒而知秋天之美好也!岁寒而知时艰之寂漫!岁寒而知松柏之坚韧!正如永佳所言,莫道不容易,常怀是艰辛。归期即佳期,便携妻子到嵩明东村,重走红军长征路线,看东村红色纪念馆,陪小女看山水看乡愁,一是弥补缺失之伴,二乃回顾岁月之味。当解封成为一种奢望,到红军长征之地,寄兴于山水之乐,熏陶乐观主义,磨砺坚韧品格,苦中释怀作乐,岂不快哉?

昔无山西画家画西山,今有东村游客游村东。党史学习热潮之后,东村红色路线落成,党员活动不再远求,乡村振兴以点带面,实为当地一大幸事也!县志记载,红军长征过嵩明,龙王庙留下标语,“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”,至今存焉。余好奇红军播撒火种之地,而今状况如何?于是驱车,顺山而入,路尽水源,便见村落,于嵩明水源地大石头水库之尾。东即东村,西即西村,背靠梁王山,首尾呼应;中间河堤,柳树成林,连襟两个村落,阡陌交通。村子口塑像如生,牧童骑牛;道路旁红旗招展,车辇深沉。便停车村委会,瞻仰红军长征路线及浮雕之后,顺路标而入东村。

村子依山而居,中分两翼,左侧有红色纪念馆,右侧有胡若瑛故居。自然民居历史悠久,苔痕斑驳;现代洋房镶嵌其中,红柿出墙。所到之处,有村干部开门,开红色纪念馆,说县长即到访。余登上纪念馆三楼,隔窗远眺,见嵩东小店,乃该村第一家个体户老屋,古韵悠悠。余登于胡若瑛四故居,土坯房二楼,见县长一行,院中说革命先烈光辉业绩,往事如风。妻子戏言,“汝观院中随县长者众,但是气场不足,何故?余答曰,“气场足的内心澄澈,隔窗看时空,与古人对话;气场不足的瞻前顾后,唯唯诺诺中,凿壁借光状,岂能自信?”小巷中,鸡不鸣,炊烟袅袅。瓦房下,犬不吠,庭院深深。一派丰收之景,包谷挂满外墙;一团喜气之色,柿子红了枝头。

出村东,入西村,参观龙王庙,看红军标语,乐而归,却与好友擦肩而过。森林公安滢聪当晚约至老黄菜园,围炉夜话,相约再入东村。人至中年,和谁舒服,就和谁在一起。三不比,一不比钱财,二不比婚姻,三不比儿孙;三不言,一不言坏话,二不言闲话,三不言怨话;三不争,一不争是非,二不争长短,三不争风头;三不忘,一不忘初心,二不忘亲情,三不忘恩情。

次日,与退休老干部红哥三人行,约定到老黄草庐喝酒品茗,奈何无人居之久已。一幅对联颇具高雅之风,看淡世间贫和富,竹篱茅舍自清闲。庐中三人,谈笑风生,推窗扉开门见山,凭栏处山泉咕咕,抬望眼喜鹊渣渣,转身处白云悠然。

尔后翻山越岭到干河水库,与放牧老者相谈渐熟,山人拿出酥饼共享之。嗟乎,观山而知山是水之根本,观水而知水是粮食之命脉,观乡愁而知群众是干部之土壤,若如盛气凌人,拒老百姓于千里之外,岂有一人一口酥?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